1978年11月,乌干达闪电入侵坦桑尼亚,占了坦方大片领土。但令乌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坦方驾驶着中国产坦克,在短短5个月之内就转败为胜,并攻占了乌干达首都。
六十年代末的东非,迎来了独立后的和平发展时期。1967年6月,乌干达、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三国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共同组建了东非共同市场。
这个经济联盟的建立,让三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人员交流日益频繁。当时的乌干达总统米尔顿·奥博特与坦桑尼亚总统朱利叶斯·尼雷尔更是相识多年的老友,两人在各自国家的独立运动中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71年,趁着奥博特总统出访新加坡的机会,他的副手伊迪·阿明发动军事政变夺取了政权。流落他乡的奥博特只能逃往邻国坦桑尼亚寻求庇护。
阿明上台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1972年下令驱逐境内的亚裔人士。
奥博特在尼雷尔的支持下,带领1500名支持者从坦桑尼亚北部发起进攻,试图推翻阿明政权。
恼羞成怒的阿明对坦桑尼亚进行报复,下令处决了24名在乌干达的坦桑尼亚青年。从此,两国之间的关系跌入冰点。
1978年10月,阿明突然对坦桑尼亚发起全面入侵。他宣称坦方出动千辆坦克入侵乌干达,自己是在进行自卫反击。
乌干达军队长驱直入,几天之内就占领了坦桑尼亚北部的卡盖拉区。
乌军在占领区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四处强奸妇女,杀害了至少8000名手无寸铁的平民,这个数字几乎占到卡盖拉区总人口的六分之一。
乌军还肆意破坏当地的基础设施和工业设备,导致4万名卡盖拉居民被迫逃离家园。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入侵,尼雷尔总统向非洲统一组织求助。但非统组织选择了保持中立,不愿介入这场邻国之争。
面对乌干达的突袭,坦桑尼亚展开了一场全国性的军事动员。在短短几周内,坦桑尼亚的军队人数从4万人迅速扩充到10万人,包括了正规军、警察部队、狱警和大量的民间志愿者。
这支临时组建的军队装备了大量中国制造的武器,其中包括59式主战坦克、喀秋莎火箭炮以及歼-6、歼-7B战斗机。
坦桑尼亚的反击行动开始得十分迅速。到1978年11月底,坦军就已经完全阻止了乌干达军队的进攻势头。
到12月中旬,所有的乌干达军队都被赶出了坦桑尼亚的领土。
在国际社会,非洲统一组织依然保持着中立的态度。但是阿明的盟友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决定提供军事援助。
利比亚向乌干达派遣了2500名士兵,并提供了包括T-54和T-55坦克、BTR步兵战车、米格-21战斗机等先进武器装备。
在战斗中,利比亚军队总是被派往最危险的前线阵地。而他们身后的乌干达军队却在不断地后撤,甚至有部分人投奔了反对派。
坦桑尼亚军队的反击得到了乌干达国内28个反对派组织的支持。这些组织在3月份的磨西会议上组成了统一的乌干达全国解放军。
1979年1月,超过1万名坦桑尼亚士兵在中国制造的59式坦克和战斗机的支援下,开始向乌干达境内推进。喀秋莎火箭炮的密集火力让乌军闻风丧胆。
战争的转折点出现在卢卡雅战役中。3月10日,一支装备精良的利比亚部队在卢卡雅地区突袭了坦军201旅,导致该部队暂时撤退。
但是坦军很快就调整了战术。3月11日和12日,重新集结的201旅配合208旅从两个方向对利比亚军队发起反击。
这场持续两天的战斗以利比亚军队的彻底溃败而告终。坦桑尼亚空军开始对坎帕拉、金贾、托罗罗等主要城市进行持续轰炸。中国制造的歼-6和歼-7战机在制空权的争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月10日,坦桑尼亚军队和乌干达全国解放军终于攻占了首都坎帕拉。这座原本有50万人口的大城市已经成为一座空城,阿明政权的统治就此结束。
战后,为了维持乌干达的稳定,坦桑尼亚不得不在乌干达保持长期驻军。这笔额外的开支让本就困难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这场胜利也让坦桑尼亚在地区关系中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一些邻国,特别是刚果民主共和国(当时称为扎伊尔)和肯尼亚,对坦桑尼亚的军事行动表示担忧。
这些国家担心坦桑尼亚的行动会在非洲开创一个危险的先例,让武力干预邻国内政变得"合理化"。这导致坦桑尼亚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在战后一段时期内明显恶化。
经济压力最终导致了坦桑尼亚国内政治的变动。尼雷尔总统在几年后因为无法解决国内日益严重的经济问题而选择辞职。
1979年4月,在坦桑尼亚的支持下,前大学校长优素福·卢莱教授成为临时总统。但仅仅两个月后,因为权力分配的争议,他就被戈弗雷·比奈萨取代。
这种政权更迭的混乱局面一直持续。1980年5月,比奈萨又被军事委员会解除了职务。
同年12月,乌干达举行了战后首次总统选举。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次选举的获胜者是此前被阿明推翻的米尔顿·奥博特。
但是这次选举的公正性受到了质疑。反对派领袖约韦里·穆塞韦尼指控选举存在舞弊,随后带领支持者发动了被称为"丛林战争"的武装斗争。
这场内战一直持续到1986年穆塞韦尼最终夺取政权,乌干达才开始逐步走向稳定。整个过程持续了将近七年时间。